以人为本,尊重消费者和员工
创办企业、制造生产,还有工业4.0和工业互联网种种,都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的,这是社会运行的最基本规律之一,那些制造业做得好的国家,无一不是懂得这个基本规律并将之发扬光大,比如德国、日本,他们干起工作来一丝不苟,奔驰、宝马的汽车品质,保证了消费者的用车体验和用车安全,也支撑起相对昂贵的价格体系,毕竟,它们值这个价;日本的丰田车间里甚至没有不良率的概念,他们的总裁曾反问记者: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执行,怎么会有不良品这种事儿,搞不懂你们这些人是怎么想的?而美国制造也是佼佼者,他们的从业人数自80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二,但产值却翻了几番,更是向世界输出了大量的知名品牌,美国制造尊重人性体现在既能满足人类对于“拥有知名品牌”的荣誉感,也能通过技术提升与精进,不断解放自己的员工,否则,他们怎么可能释放三分之二的从业人员呢?
中国制造目前最大的病根就是之于员工的定义,之于消费者的定义。显然,中国制造业在过去突飞猛进之时,并没有全面而系统地思考这个问题,我们只是修炼了一些表层的东西,比如如何满足直接客户的要求,比如为节约资本,不断压低员工收入,又比如把员工当做喝汽油的机器和没有尊严的奴隶,这些都是中国制造无法升级的最本质原因。
中国的事情总是充满着悖论,我们擅长把口号喊得嗷嗷作响,却常常在执行的时候大打折扣,比如“把消费者当上帝”的口号经常被喊得振聋发聩,声泪俱下,但真正做起事儿来就远没有这么动人了,事实上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中国制造都是嘴上把消费者当成是上帝,私下里把消费者当成是弱势群体;另外,中国制造业因始终走一种劳动密集型模式,员工被定义成流水线上的工具,工作单调、枯燥、乏味,是那种仅需三天培训就能顺利上岗的工作,这就意味着制造业的百万大军,只能靠出卖时间和体力来换取收入,这也就注定了其缺乏向上流通的路径;因劳动密集、人口众多,中国制造的管理也是粗犷式的,他们没有时间去沟通,更没有时间去让员工们做些改善,在很多工厂内,基层管理暴虐、蛮横,利用职权调戏女员工,这种大环境下,员工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揣摩领导性格,以避免挨骂;向上流动,也基本上不是靠创新、靠技术,而是靠着深知领导之心思,久而久之,莫说是技术革新,就连基本的技能也会疏于操练,这就是为什么工业4.0来了,对员工来说,有一种狼来了的效果,毕竟,他们出卖了时间,换回的只有微薄收入和一张背得滚瓜烂手的领导喜好图。
靖江起重设备厂专属定制服务热线:13905261605 唐明俭。